在当今社会,收音机是一种用来接收广播电台信息的普通电子产品,对许多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然而在50多年前,正是一台普通的电子管收音机将我们带入了电子世界……

江中故事 | 自制收音机 勇当电子人

△1988年9月,严樟根(中排右3)接任清华大学电子系88级电子物理专业班主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961年秋,我俩开始在江山中学读高中了。当时的交流电子管收音机还属于高档家用电器,因为买一台使用交流电的电子管收音机需要普通就业者几个月的工资,所以普通家庭中几乎就没有使用电子管收音机的。 

江中故事 | 自制收音机 勇当电子人

△交流五灯超外差电子管收音机。

1962年国庆节后,我们已经进入高二,樟根有一位家住何家山乡王宅岗村的义亲长辈,知道他在校学习成绩很好,就许诺:如果在期末考试中,樟根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和外语六科的平均分能达到90分,就将一台自己正在使用的直流两电子管收音机奖励给他。在这样的激励下,经过不懈的努力,樟根最终实现了这个目标,自然也就可以把这台收音机收入了囊中。

江中故事 | 自制收音机 勇当电子人

△图为收音机后景。中间两只白色方盒为中频变压器,右边是电源变压器。

在1963年寒假期间,樟根带上学期的成绩单,邀上在鹿溪初中和江山中学高中的双重好友马坤一起翻过西山岭去领取奖品。在返回的路上,我们认为西山顶地势最高,无线电信号应该最强,就连蹦带跳地爬到那里,打开收音机,试着用人体当接收天线。要知道,这是我们平生第一次动手调试收音机,由于广播声音是从耳机输出,便出现了你用左耳、我用右耳,一副耳机两人共听的趣事。我们不仅听得津津有味、而且对收音机也爱不释手,足足玩了一个下午还余兴未尽。

江中故事 | 自制收音机 勇当电子人

△我们第一次调试收音机的西山山顶。

整个寒假期间,我们几乎都在摆弄这台神奇的收音机。一连串的疑问提出来了:耳机为什么能发出声音?什么叫音频?电子管是怎样放大信号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电波为什么经过收音机后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就这样,被好奇心所驱使,我们俩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制作一台交流电子管收音机的想法。

绝知此事要躬行。

想拥有一台自己组装的电子管收音机的愿望,使我们开始合作,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合理分工:一个人重点去新华书店查阅资料,买了一些有关制作收音机的《无线电》杂志和书籍,认真钻研后,重点搞清楚无线电频率、波段、振荡、调谐、检波、滤波、电子管放大器,扬声器和“超外差”等一系列基本概念,用于指导和解决调试收音机时所遇到的所有实际问题。另一位则重点作物资准备和加工制作。用当今的行话来说,就是一个以“钻研软件为主”,一个以“钻研硬件为主”。我们俩配合默契,虽有分工,却也沒有明确的界限,相辅相成、共同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江中故事 | 自制收音机 勇当电子人

△1993年6月,班主任严樟根(第三排左1)与清华大学电子系电子物理专业毕业生合影。

由于父亲是县邮电局的技术工人,马坤对电话机和广播设备可谓耳濡目染,非常熟悉,加上自身的爱好和勤奋好学,使他拥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板金加工中,遇上铁板硬不容易手动加工,他就选用市面上用于更換钢精锅底的圆铝片,铝片性软容易加工,制成的底板也具有足够的強度;如缺少大尺寸的钻头,要加工出安装电子管管座的较大洞孔,他硬是在打好一圈小孔后,再用小圆锉一个个銼出来;早先曾用火烙铁焊接,因火候不宜掌握经常将烙铁头烧红烧死,后来,他借用电烙铁就能熟练掌握了,焊接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购买电子元器件、电阻、电容等,我们用得都是节省下来的零用钱,为买一套中频变压器,马坤一次就花光了春节时父母给的压岁钱。

江中故事 | 自制收音机 勇当电子人

△二排左七为严樟根。

我们还清楚地记得,最难制作的是电源变压器。必要的漆包线是从汽车站废品堆中捡来汽车点火器的线圈中拆出来的;重要的矽钢片是从废品收购站里用低价购得已烧坏的电源变压器中拆出来的。在绕制过程中,曾多次因异常发热及输出端电压偏低而困惑。后来我们分析,并不是因为手艺不好,而是太“教条”了,只知道按书本上的计算公式来设计每伏电压的输出端圈数,书本上的计算公式是不会错的,原因还在于实际运用的物理条件未达到要求。后来在一次偶然摆弄矽钢片时,无意中发现它比较软,缺乏弹性。联想到所用矽钢片来源于烧坏的废变压器,在过火过程中遇到高温,此后又自然冷却,这不就是通常所说的“退火”吗?经“退火”的矽钢片导磁率必然下降,也就引起同一铁芯截面上的磁通量下降,仍使用按正常磁通量计算出的每伏圈数,容易使变压器产生异常发热。原因找到了,补救的方法是适当增加每伏电压的绕制圈数。试验后,果然获得成功,经长时间的通电试验再也没有出现发热的情况,次级输出电压也正常了。

在读懂电路原理和充分理解信号流程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地理论联系实际,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案,积累了经验,增強了信心。在不影响高中课程学习的情况下,经过许多不眠之夜的不懈努力,终于从收音机中调试出播音员声音。此时此刻,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体会那种成功的喜悦。

到了高三年级后,我们已经制作了交流五灯超外差电子管收音机。在一个晚自修下课后,我们在64届高三丙班教室里打开了收音机。当收音机里传出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金牌播音员夏青、葛兰在“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中的声音时,班上同学们被惊呆了,我们也很激动和自豪。

江中故事 | 自制收音机 勇当电子人

严樟根

观千剑而后识器。

钻研小小的收音机,大大提高了我们面对实际,适应成长道路上诸多考验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使我们俩都闯进无尽的电子世界中,选定了人生事业发展的道路与方向,成就了各自的远大理想,勇当电子人。

从学徒工成为工程师的马坤,曾在浙江省电信工程公司从事技术工作,担任过“杭绍宁工程”全程测试、开通的总负责人,带队完成了“杭福工程”的直埋敷缆工作。1986年调回江山后,担任了邮电局主管电信的副局长,主持了江山市农村电话网改造、市内自动交換机利旧扩容、建设江山电信大楼、利用西班牙政府贷款引进S1240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新建县域移动电话系统(后分划出成立移动通信公司)、负责杭(浙)贵(贵州)成(渝)光纤电缆工程(江山段)路由勘测及局站建设等等重大电信工程,成为江山电信建设史上,办成实事最多的一位副局长,后退居二线担任局总工程师,直至退休。

江中故事 | 自制收音机 勇当电子人

△右五为严樟根,右四为马坤。

通过自制电子管收音机,樟根对学习无线电专业产生极大兴趣,决心一辈子从事无线电工程专业,高考填写专业志愿,所选的第一批次10所重点大学第一专业志愿都是无线电系,而且最终也如愿以偿,被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录取。本科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从事无线电系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全国恢复研究生培养体制后,于1979年考取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继续全身心地投身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一辈子就没离开电子工程,直至退休。

江中故事 | 自制收音机 勇当电子人

马坤

回眸往事,正如歌德所说的那样,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还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做别人所不能做的事,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注:本文选自郑明诚主编的“江山中学高中1964届乙班同学纪念文集”《追梦人》,选入《江中故事》时经严樟根修改。除《西山山顶》由郑忠琪提供,《无线电杂志》《收音机外景》《交流五灯超外差电子管收音机》源自网络外,本文其余照片均由严樟根、马坤之女马莉(江中1989届高中校友)提供。

作者简介:

严樟根,1964年从江山中学升学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70年毕业留校。1979年考取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继续留校执教。1990年-1998年兼任清华大学浙江招生组工作。后转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校党委保卫部。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校机关研究员(教授),2011年完全退休。

马坤,(1945.12-2016.1)1961年到1964年在江中读高中,曾在职进修于南京邮电大学,工作于省电信工程公司、省邮电设计院,1986年开始担任江山邮电局主管电信副局长,后退居二线担任局总工程师,直至退休。

江中故事 | 自制收音机 勇当电子人
https://www.fanly.net/article/8Njk51LmRi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